长三角议事厅|安徽如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关键拼图”

11 阅读:4 2025-08-29 15:24:15 评论:0

 “十五五”是中国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上启下关键阶段,长三角也将步入更高层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度调整,不确定性挑战交织叠加,而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空前密集度重构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要在不确定中赢得确定,长三角必须以更高能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来承载新质生产力。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一翼,安徽“长”在科创、“厚”在制造、“优”在通达,正处在从“补链强链”转向“并跑领跑”的关键窗口。

世界级集群崛起:长三角产业协同新图景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活跃度、开放度、创新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已在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下,区域内要素流动效率持续提升,产业协同机制不断深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智驾新能源汽车领域,长三角现已聚集全国40%的新能源整车产能,规上企业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沪苏浙皖在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中全部进入国内前七,2025年第一季度安徽更是跃居全国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60%以上 ,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安徽协同发展,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六小龙”人工智能及其垂向应用产业进展世人瞩目,上海依托“模速空间”等新型功能平台,联动江苏、浙江、安徽的科研与产业资源,构建了覆盖大模型研发、语料开源发展、场景应用落地的完整生态链,辐射带动长三角数百家相关企业集聚。

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中,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南京、宁波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安徽合肥正积极布局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

大飞机产业发展更是以上海临港新片区、江苏苏南五市、浙江环杭州湾城市群、安徽六安等地为核心承载区,上海发挥大飞机总装制造与系统集成优势,引育结构大部段及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制造装备四大高端产业子链,牵头联合长三角地区在大飞机总装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等方面形成“一核多极”的协同布局。

展望“十五五”,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一方面,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5G乃至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深度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制造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出海开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安徽“长板优势”:嵌入长三角的四大支撑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构建需突破省域边界,依赖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全球化资源整合。安徽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找准“长板”、积极嵌入。唯有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和格局中才能充分释放影响力。

科创赋能: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支撑

安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安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合肥已成为全球量子技术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同时,安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制造底盘:“首位产业”与光伏储能快速成势

安徽制造业门类齐全,在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已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汽车、合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初步形成合肥、芜湖“双核”和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汽车全产业链,产能产量和出口均居全国前列。

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安徽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要素等优势,大力吸引长三角光伏制造业龙头企业落户。例如,滁州从2018年迎来首家光伏制造龙头隆基以来,短短数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提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的目标。目前安徽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已跃居全国第三位。

区位优势: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的节点

安徽地处长三角西端,拥有广大的重点开发腹地,是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已形成“米”字形高铁网和“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与沪苏浙实现快速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利于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所需资源流动配置展开大布局,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要素和消费大市场。

成本洼地:要素保障具有比较优势

与沪苏浙相比,安徽在制造业要素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对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布局,尤其是对成本敏感的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安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叠加科创资源和人力资源,能够为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

协同发力:安徽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五条路径

安徽要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需从科创、产业、空间、生态等维度精准发力,构建“协同共生”的发展格局。

科创协同:深化“两心同创”,突破关键技术

安徽应遵循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机理,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两心同创”,拓展安徽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全方位多领域的联动与影响力,建立常态化的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共建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携手沪苏浙合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突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移的制度性与技术性瓶颈。支持跨地研究院所、科创飞地建设,加速科技创新扩散应用。

产业协同:嵌入核心链,共建“协同闭环”

安徽需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工程,引导长三角优质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完善新兴产业生态圈,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其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与沪苏浙在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协作,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现实发力点包括:合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构建长三角“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培育全球一流汽车企业和国际化汽车自主品牌。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统筹开展产能优化升级,协同推进新型光伏产业海外市场布局。发挥安徽在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协同打造长三角国产先进大飞机产业集群。推动安徽健康资源和沪苏浙生物医药优势产业融合,谋划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高地。整合长三角人工智能垂向赋能,共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赛道先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安徽要积极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打造生态圈,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高水平通用大模型培育工程,构建创新协同的大模型产业生态矩阵,打造跨省域人工智能超级场景。加快布局 6G、高速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打造长三角智算平台。推进合肥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加快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设计建设,打造“聚变+”产业生态。加快建设以合肥、上海为中心节点,链接南京、杭州、无锡、金华、芜湖等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群量子保密干线环网。

空间协同:补位 “沪宁合”,完善轴带布局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空间结构需要“轴线—网面”的布局形式。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资源主要集中于上海、苏锡常、南京、杭州、合肥和宁波几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目前形成了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的轴带,但两条轴带尚未形塑成闭环,即是沪宁轴带到南京、G60走廊到合肥之间未能衔接,缺失了在规划引领、体制安排上南京与合肥的轴线连接,因此亟须补齐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轴线布局的这一短板和缺环。

沪苏皖合力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带,形成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带廊衔接”完整体系,有利于后续推进“网面升级”,带动区域的资源合理集聚和发展能量辐射。

生态协同:对标先进,优化制度环境

安徽要加强与沪苏浙在营商环境和制度型开放的衔接,移植和嫁接沪苏浙培育发展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优化更高水平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加强针对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保障,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设立共同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产业集群的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本质上是实现跨区域的创新协同与链群协同。对安徽而言,关键在于把握窗口期,通过“科创+制造”双轮驱动,主动在长三角的创新—产业—空间三重维度里“扬长避短”,把协同走深走实,成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关键拼图”。

(本文作者宋宏系安徽省政府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kuaizu.me/post/29889.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